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E Ink 模式開發分享

圖片
今天要來分享一下兩年半前我用Max Lumi開發的前端網頁程式: E Ink模式 。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網際網路是一個知識量非常豐富的圖書館(可參考此 連結 )裡面有著各式各樣的知識待我們去學習與挖掘。但是以往透過發光螢幕來看這些知識的體驗並不好,一個問題是發光螢幕對眼睛的刺激,讓我無法長時間閱讀網路知識,另一個問題是電子閱讀的體驗很差,許多知識型網站還沿用著過去滑鼠、鍵盤輸入時代的使用者介面來呈現內容,例如網頁的內容如果超出頁面時是以滾動式呈現(滑鼠滾輪的操作),到了觸控時代這些內容呈現方式還是滾動式,變成我們要在觸控裝置上用手不停的滑啊滑,但這些滑動動畫效果會增加眼睛的負擔,也很難專心。另外我們在閱讀這些網頁內容時,也無法像紙本書這樣看到重點把它給標注起來,甚至看一看有些感想直接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想法與心得。總之,即便很多學術論文出版社(Elsevier、PubMed、Science Direct等)、雜誌出版社(國家地理、科學人等)、報社(聯合報、經濟日報等)把它們的內容給數位化,而且還開始採用訂閱制、會員制,透過發光螢幕線上瀏覽這些網站的操作體驗與閱讀體驗還是很差的。(心中OS:都付錢訂閱了還是這種介面說的過去嗎?開發人員是否該好好的拿來實際閱讀體驗一下) 2018年開始,我正式體會到電子墨水技術(E Ink)這種仿傳統紙張的技術才是未來人類數位閱讀最好的媒介,雖然礙於技術E Ink目前呈現的色彩效果還不是很理想,但是這種顯示技術呈現出來的效果就跟閱讀一般紙本印刷品無異,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會像看發光螢幕那麼累,我們才真正可以像在圖書館中看書一樣來「閱讀」網際網路。可惜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目前的HTML技術思維還停留在發光螢幕這個媒介上,網頁前端開發人員大部分也都還停留在發光螢幕的使用者介面(UI)思維,因此拿電子紙來看上述這些出版社的電子化內容,體驗也是很差,拿來看維基百科、部落格,所有這些網站的UI都是傳統思維,閱讀體驗都好不到哪去,怪不得那些比較傳統紙張與電子閱讀的研究會得出傳統紙張理解力比較好的結論,可以參考 此篇討論 。 2021年初,我跟Daniel Kao討論到「閱讀網際網路」這一塊,我的構想是,三十年來舊有的網站內容畢竟都已經用舊有的前端技術架構好了,因此不太可能去改變這一塊,這一塊的解決方式比較可

Boox Mira 連接Macbook增加顯示對比的小技巧

圖片
Boox Mira 已經買了一年半了,一直沒有為它來寫篇文章,不是因為我不滿意它,而是因為太滿意它了,除了顏色是黑白的外,用起來就跟一般的電腦一模一樣(當然一模一樣,因為它就只是顯示器啊!),所以就沒有特別為它寫點什麼。 不過前陣子我在瀏覽臉書社團《電子書閱讀器討論區》時,發現有版友覺得Mira的對比度很差很難用,我看到他拍的畫面後才驚覺原來有些人不曉得要如何調整Mac OS系統的一些設定,讓Mira的對比度更好。因此我覺得有些事情我不能夠預設大家都知道,都會用,即便自己認為很簡單的事,對別人而言可能就是沒有注意到;相反的,有些人覺得很簡單的事,對我而言也是沒發現,例如前陣子我拿到Tab Ultra C Pro 的鍵盤皮套時,就完全不曉得它的觸控版底下竟然有隱藏的滑鼠左右鍵這回事,也是看到好心的版主分享文章後才驚覺有這東西!因此,歡迎各位多多分享自己的知識,勿以善小而不為啊! 其實Boox Mira在接上Macbook Air後,還需要再做一些小調整,就可以讓對比度更好一些。不過本文所說的方法適用的對象是那些會把Mira當作主屏幕來使用的人,也就是「以Mira作為主要屏幕,而Macbook Air作為輔助螢幕用來鏡像輸出或是作為延伸螢幕的人」, 如果你的使用習慣是把MacBook Air的螢幕作為主要螢幕,而Mira作為輔助用的延伸螢幕,那就不太適合本文的設定了。 [註一] 建議調整的設定 以下是把Mira接上Macbook Air後,建議要調整的設定。 把選單列右上角的「控制中心」 圖示給點開,然後點選「顯示器」,將以下三個設定都「關閉」: 深色模式「關閉」 電子紙因為不用靠背光來呈現影像,完全是靠反射光,因此屏幕並不需要像LCD螢幕這樣調整成深色模式,因為電子紙的白底並不刺眼,但LCD的白底太亮太刺眼,才會有深色模式這種東西的存在。而電子紙使用白背景的殘影會比使用黑背景少非常的多,也比較不明顯,在Mira上使用時,白底、白色主題呈現的效果才是最好的。因此將深色模式關閉後,許多相對應的軟體(如Chrome瀏覽器、Pages等)都會依照系統的主題去做調整,讓整體的使用體驗好很多。 從上圖

示範用Boox Tab Ultra C Pro做個小專題

圖片
上周(12/8)看到Pubu官網發出了出貨的消息,但是來信是說有收到物流貨運單號的人,才代表已經出貨,我沒有收到貨運單號,因此想說這周末就沒辦法利用閒暇時間來幫大家開箱做一下Tab Ultra C Pro(以下簡稱TUCP)與Pubook Pro的比較文了(其實剛好這幾天我也莫名發燒病懨懨的沒什麼精神氣力就是了...)。我其實也是訂購超早鳥方案,但是是名額快滿時才下單的,因此我估計可能會下周或最晚聖誕節前拿到貨。不過目前看到討論區分享的心得與災情,其實就跟當初我寫的文章 《Pubook Pro 10.3上市時可觀察的重點》 中所說的一樣「畢竟一台優秀的電子紙平板並不是只有硬體好而已,搭配的韌體與軟體也要夠優秀才有辦法讓人用得舒適愉快」,從目前的用戶回饋來看,有許多點都被我說中了,看來Pubook Pro 的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因為經營模式的問題,我不確定它到底能夠撐多久。 有人可能會問我會不會等得心癢癢?其實不會啊,我利用等待的這段時間有空就用TUCP上上社團網站更新一下已收到的版友分享的開箱資訊,越更新期待度越低,再來就是利用TUCP打打《爐石戰記》,到12/8號那天晚上,我天梯已經爬到鑽石3了,這代表我再晉級3個階級就上了最高級「傳說」等級。附上圖片證明一下: 這讓我腦中突然有個想法「要不要來賭看看到底是我先上傳說,還是Pubook Pro 10.3 先到?」但是要賭之前還是要來稍微計算一下哪種可能性比較高吧?(到底是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因此就想說利用TUCP做個小專題,來 探討一下《爐石戰記》從鑽石5開始到傳說,需要花多少的遊戲時間 [註一] 。 有些讀者對於《爐石戰記》的晉級制度不太清楚,在此簡略說明一下,《爐石戰記》就跟其他棋類遊戲一樣,是有分級數(段位)的,例如圍棋的9段是最高級,爐石的最高級就是傳說。我們可以看下圖爐石的晉級制度: 從上圖可知傳說階級的上一個階級是鑽石,但是其實除了傳說外的每個階級是又有再分為10小級的,由10級往1級慢慢晉級,例如鑽石10是白金1晉級後的等級,而鑽石1再晉級就是傳說的等級,每個小級間要晉級需要集滿三顆星(三場勝利),因此若從鑽石5零顆星開始到傳說,必須要獲得3*5 + 1 = 16 顆星,也就是如果連續獲勝的話,需要連勝

Tab Ultra C Pro 優於前代Tab Ultra C之處

圖片
今年五月時中國文石推出了第一台搭載Boox Super Refresh(BSR)快刷技術的10.3 吋彩色電子紙平板Tab Ultra C(以下簡稱TUC), 在額外且獨家的GPU晶片加持下,其使用流暢度以及殘影去除技術已經非常讓人驚艷,再加上TUC是文石第一台使用元太Kaleido 3(K3)彩色濾光片技術的電子紙平板,其色彩表現、屏幕表面亮度、對比度以及解析度又比以往文石推出的其他彩色機種優越,在效能與顯示雙管齊下的提升後,整體表現已經往上提升了一個層次。但沒有想到短短五個月,文石又推出了另一台10.3吋搭載BSR與K3的快刷平板Tab Ultra C Pro(以下簡稱TUCP),真的讓許多人跌破眼鏡。TUCP是用來取代TUC的,因此在TUCP發布前,TUC就已經停產,許多欲購TUC的消費者發現各大代理商的網頁已顯示缺貨,後來沒多久就出現了文石新機的發佈會。 TUCP的硬體方面到底跟TUC差在哪呢?TUCP最主要優於TUC的地方,就在於其採用的CPU晶片組又再往上跳了一個層次,TUC使用的CPU晶片組是高通的Snapdragon 662,其運算效能大概是五、六年前低階智慧型手機會採用的晶片,若用蘋果的處理器來比較,662大概相當於iPhone 6S所採用的A9晶片;而TUCP使用的晶片組則是來到了高通的8系列,使用的是Snapdragon 855,其運算效能大概是五年前中、高階智慧型手機會採用的晶片,相當於iPhone 10所採用的A12晶片,由以上可知TUCP與TUC所使用的CPU效能差距有多大。另外,TUCP的記憶體也多了2Gb,來到了6 Gb的大小,雖然現在旗艦智慧型手機都採用12 Gb,6 Gb的記憶體在運算效能的提升上也是有非常大的幫助。 文石短短五個月,就推出了另一台TUCP,效能高上一大截外,售價竟然還一模一樣,相信對於買到TUC的消費者而言,心裡應該很不是滋味,畢竟若知道TUCP緊接而來,相信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先忍忍選擇更好的硬體配備。我算是第一批就買TUC的人,對TUC的效能與顯示表現其實已經相當的驚艷滿意了,畢竟使用大部分的軟體都比以往要來得更加流暢,而且文石新版的韌體Boox OS V3.4多了快刷防閃爍功能(若不清楚此功能有何作用的人可以參考此篇 《如何使用Tab Ultra C的快刷防閃爍機制

總網頁瀏覽量

×

這裡是註解標題

這是顯示註解的地方

註解區📄

關於本文作者

Jack Black
本身從事醫療工作,但對物理、科學、電機資訊、機械工程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透過以上知識的結合對人類的健康與地球的永續盡一份力。

如果您喜歡我寫的文章,可以贊助我一杯咖啡,給我更多創作的動力,謝謝您的支持!

Buy Me A Coffee